一线蹲点记 | 跑遍茶园内外,只为讲好一片爱心叶的故事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发布时间: 2023-06-12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记协网推出“践行二十大•新闻人在路上”主题活动,通过系列策划和专题报道,展示新闻战线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实践成果,交流新闻单位组织开展主题教育的做法成效。今天推出的“一线蹲点记”栏目,通过新闻工作者讲述深入一线、蹲点采访的经历,分享他们调研式采访的心得体会。敬请关注。

  盘山公路蜿蜒曲折,翻过一座山头,眼前仍是望不到头的茫茫群山。兜兜转转,终于来到贵州省普安县地瓜镇屯上村的“白叶一号”茶产业基地。难以想象,乌蒙山腹地的一片茶园,竟然与1900公里外的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紧密相连。

  2018年4月,黄杜村20名农民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村里种植白茶致富的情况,提出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增强饮水思源、不忘党恩的意识,弘扬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的精神,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很有意义。”当年10月,黄杜村为普安县送来2000亩“白叶一号”茶苗,其中1500亩分给了屯上村。

  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人民日报推出“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专栏,集中报道各地区各部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务实举措和实际行动,展现广大干部群众立足本职岗位、扎根基层一线、积极履职尽责的奋斗足迹和生动事迹。接到蹲点调研普安县“白叶一号”茶产业基地的任务时,我既欣喜又担忧——不久前刚从普安回来的同事告诉我,茶树栽种仅4年,目前仍处于成长期,让村民直接受益的主要是在茶园务工的收入。如何写好这篇以共同富裕为选题方向的专栏稿件?

  带着疑问,我和采访组来到普安县。经过深入采访,心中的困惑解开了,采写任务顺利完成。《贵州普安——因地制宜发展茶产业》见报后,在省内引发较好反响。在采写过程中,我深化了对蹲点调研的认识。

  坚持谋定后动,案头工作要做到位。此次报道任务重、时间紧,我们决定先从案头工作入手,拟订采写方案后再去现场。我们在梳理资料时发现,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捐赠的2000亩茶苗今年才正式开采,直接创造的效益有限,但它却如同一味“药引子”,为普安全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专业技术模式、产业经营门路和绿色发展理念。在地方部编辑的建议下,我们明确从种植、管护、采摘与加工销售等环节入手,探寻当地以黄杜村捐赠“白叶一号”茶苗为契机,推动茶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实践与成效。事实证明,由于前期工作做得扎实,报道主题和思路基本厘清,实地采访时,我们很清楚需要见什么人、了解什么事、看哪些点位,最大程度挖掘到丰富且有价值的一手素材,后续写稿和修改过程也相对顺畅。

  务求真蹲实采,沉下去要沉到位。有了明晰的采写方案,要抓到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真材实料,必须去现场寻找活水源头。我们直奔大山深处的屯上村,深入山间地头,亲身体验老乡们如何参与茶园管护,倾听他们在尝到产业发展甜头后自发拓展茶园的故事。在茶园采访一圈,与当地干部群众聊得尽兴,有关爱心白茶的信息已基本掌握。在联系采访加工和销售环节时,县委宣传部同志说,现在已过了制茶季,厂区看不到制茶过程,建议把龙头企业负责人请到基地聊一聊,但我们执意去厂区看一看。这一趟真没白去。虽没见到火热的加工场景,但我们目睹了投入市场各类产品的包装品相,品尝了“白叶一号”的真实滋味,直观感受到当地茶叶产业园的整体面貌。这些场景既加深了我们对普安茶产业发展的认识,也为稿件增添了新闻元素。我们还在厂区遇到了县里其他从事茶产业的负责人,捕捉到了爱心茶园之外的新鲜素材,让典型案例变得更有说服力。

  强化全局意识,“接天线”要接到位。在采写微观报道时,记者常以“解剖麻雀”方式展开,盯住典型案例深挖细掘。但如果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往往见人见事不见思想,甚至让报道偏离主题。要写出“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专栏报道的特性,就要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做到立足全局看一隅。黄杜村曾因白茶实现“逆袭”,致富后给普安屯上村等西部山村捐献茶苗,帮助西部地区的老乡一起脱贫奔小康。这是先富带后富的典型案例,契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部署要求。接好了“天线”,报道的案例就有了思想性。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行文表述不必局限于2000亩白茶眼下的经济收益,而是要打开视野,展现“白叶一号”茶苗在乡村产业振兴与促进共同富裕方面的示范效应,突出报道主题。

  树立当下意识,时效性要突出到位。“白叶一号”茶苗落户普安县是4年前的事,要把事情原委交待清楚,免不了回顾过去,许多精彩场景也不可能在近一时段里集中发生。我们的第一稿就掉进了“回忆坑”,第一部分几乎都在讲述茶苗进村的“老”故事。针对这个问题,地方部领导给出了修改建议——立足当下,将现场所见所闻与新闻背景材料有机穿插。因此,我们删减陈年往事,把笔墨聚焦于当地干部群众正在做、将要做的事。即便追溯过去,也要接连穿插一段当前的环境描写,及时把场景拉回现实。经过几轮打磨,稿子渐渐脱去了“窖底味”,散发出党的二十大精神进基层的热乎劲。(作者为人民日报社贵州分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