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菲出镜播报台风动态。
■郭航(左)在工作中。
■徐欣兰在拍摄“在盛夏 游一厦”。
■“最厦门XM”拍摄现场。
变革的媒体环境,咱得练就“十八般武艺”!文字记者需要“跨界”出镜,摄影记者需要“进阶”导演,初入报社的新人也需亮出各自的绝活。厦门晚报推出的一条条影像背后,有一群努力向上的身影,他们从“相融”走向“深融”,精心“烹饪”内容,为不同的新闻题材传播寻找更多方案。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
厦门晚报彭菲:从文字记者到出镜记者,珍惜突破自我的机会
“台风现场,出镜采访,赶紧来!”中午12点,接到这一紧急采访任务,正在吃午饭的彭菲有点蒙:“我要穿什么衣服?需要化妆吗?”不过她很快就反应过来:台风天采访,要什么形象?
今年7月25日,台风“格美”来袭,厦门晚报视频号开启直击台风直播,派出三路记者“追风”,为市民第一时间播报台风动态。彭菲负责在高崎机场附近出镜采访。
在视频中要呈现飞机起飞的画面,如何找到合适的拍摄点位?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视频组向一位平时喜欢拍飞机的同事求助。不负众望,这位同事提供了一个能拍到机场停机坪的点位——殿前某民房楼顶天台,甚至赶来亲自当“人肉导航”,带大家来到天台。
进入拍摄环节,为了直观展示台风临境时机场的出港情况,彭菲需要在飞机起飞的背景下进行现场播报,要在这短暂的时间面对镜头将最重要的信息传递给观众,这对于文字记者来说并不容易。因为太紧张,飞机在空中飞过时,她一下子忘词了,只能再等另一架飞机起飞。
“没关系,咱们再来一次。”在同事们的鼓励下,彭菲渐渐进入了工作状态,最终和同事们高效地完成了直播任务。
彭菲坦言,记者是一份独立性较强的工作,大部分时间都是“单打独斗”,但这次采访经历让她感受到了团队协作的力量。从找机位、拟文案,到跟后方记者确认最新数据,再到正式拍摄,一条视频的背后,凝聚着所有同事的辛劳与努力。
“在恶劣天气下,作为记者能亲临现场,为读者和观众带来第一手资讯,很有成就感,也是记者的使命担当。”彭菲说,作为融媒体转型时代背景下的一名记者,她会积极拥抱新变化,勇敢突破舒适圈。
(吴笛 黄颜希)
“抓一把面粉,朝我脸上撒过来”
厦门晚报郭航:寻找独特视角,用镜头记录“最厦门”
“抓一把面粉朝我脸上撒过来!”郭航手举摄像机半躺在地上,他对着镜头前的传统面线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68岁的黄加说。黄加笑了,他没想到,晚报记者凌晨4点来到他的面线场,竟然提出这样的要求。
拍摄结束,郭航从地上爬起来,虽然满脸满身都是面粉,但满心欢喜:“老人说制作面线最重要的是面粉,所以我就想到了这一难得一见的视角。”虽然这个镜头在视频里仅仅只有4秒,但郭航认为值得。
网罗非遗老手艺,记录传统美食,厦门晚报出品的“最厦门XM”融媒体品牌自10月在全网上线以来,不仅赢得全网点赞,还引发了厦门市民的共鸣。接地气的选题、生动的画面、视角独特的镜头背后,凝聚着郭航和同事们的努力。
“从简单的短视频产品,上升到一个更有质感的原创系列,工作上的转变很有挑战性。”郭航说,作为厦门人,他对传承、传播厦门传统文化始终保有一份特殊的情怀。团队不仅邀请专业配音,还反复打磨文案、研究镜头,致力于将“最厦门XM”打造成一个有内涵、有品味的融媒体品牌。
每次开拍前,郭航都会先“沉浸式”体验所拍摄的产品。从品尝土笋冻、面线,到欣赏剪瓷雕、闻香,他都要亲身体验。他说,虽然辛苦,但能用镜头记录下新奇瞬间很开心。在近期拍摄手工竹签香制作现场,三四平方米的房间里到处弥漫香粉,郭航和同事吴嘉诚戴着浴帽和口罩,分工拍摄。“我们沉浸在生动的画面中,拍完一看彼此都笑了,两个人全身都是香粉。”郭航说。
“以前我们用文字讲故事,现在用镜头。”郭航说,融媒体转型背景下,传统媒体在文字细腻度和对细节的挖掘上具有一定优势,但换一种媒介,能从不同角度讲好“厦门故事”。
(吴笛 黄颜希)
“为厦门文旅出点力,就觉得很有价值”
厦门晚报徐欣兰:能导能演,能剪辑能跳舞
今年8月,厦门晚报视频号推出“在盛夏 游一厦”系列视频,徐欣兰摘下黑框眼镜,走出“幕后”,在镜头面前展现出截然不同的一面。“这个姐姐好美!”“想去厦门玩。”不少网友留言评论。
这个土生土长的厦门女孩是今年夏天加入厦门晚报大家庭的新人。当接到任务要拍一期city walk视频时,徐欣兰一下子想到了家附近的华新路、斗西路一带。可她没想到的是,居然是自己要出镜,“我上大学时也有过出镜的经历,但不多,所以这次有些紧张。”
紧张归紧张,但徐欣兰还是很快行动起来了。8月17日下午,她和同事前往现场踩点,规划拍摄路线。其间,其他同事发来的点子打动了她:“最近《Too Bizy》这首歌和舞蹈都很火,可以结合一下,做转场。”她当即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镜头前舞起来,“我以前就挺爱跳舞的。”第二天,徐欣兰完成了脚本,并与同事再次沟通拍摄细节,练习好跳舞的动作。第三天下午,他们准时抵达现场开始拍摄。
同事吴嘉诚负责拍摄,他说:“大家还是第一次看到徐欣兰摘下眼镜,化了妆,都开玩笑说,她的颜值是被黑框眼镜给封印了。”下午4点的阳光正好,对拍摄却是一场考验,“必须抓紧光线最美的这段时间拍摄,再进入到夜晚的部分。”徐欣兰也慢慢克服了内心的紧张,“当时街上的人挺多的,有人还好奇围观,甚至误闯入镜头内,但挺有趣的,还被我们剪到片子里了。”
完成拍摄后,紧接着是剪辑制作环节。徐欣兰已经适应了这样的工作节奏。回到家后,她立即梳理素材、剪辑修改,8月21日视频正式发布。她说:“虽然很累很辛苦,但一想到能为晚报拓展更多的年轻受众,也为厦门的文旅出一点力,就觉得很有价值。”
(彭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