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秋含:不会做主持人的编辑不是一个好记者|“长韬”获奖者的追梦故事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发布时间: 2023-02-27

  编者按:2012年11月29日,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深情阐述中国梦,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和强烈共鸣。十年来,新闻人牢记嘱托、怀揣梦想,以人民为中心,以奋斗为姿态,扎根基层,践行“四力”,不断书写新闻事业崭新篇章,汇聚奋斗前行精神力量。

  中国记协网编辑部特别推出“新闻追梦人”专题策划,分享新闻工作者在新时代新征程的追梦故事。首批推出“‘长韬’获奖者的追梦故事”系列报道,邀请长江韬奋奖获奖者讲述自己的初心和梦想、使命和担当。让我们一起在党的二十大擘画的新征程上,同心筑梦,并肩追梦!

  一晃,我做新闻这一行,已经25年了。

  这些年,很多我曾经的同事早已转行,有的还成了“独角兽”企业的掌门人。我的团队里,记者编辑也是进进出出,有人适应不了媒体的要求、节奏和压力,也有人在磨练中成长,成为团队的中坚力量。

  很多时候我在想,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新闻人,我们又当如何去培养年轻一辈的新闻人。

  有一次,我加完班从办公室离开的时候,在电梯里遇到了一位实习生,当时电梯里只有我和他。我看过他的简历,也看过他的稿子,是个挺优秀的孩子。他犹豫着想要开口跟我说话,大概是因为紧张,还喊错了名字,管我叫张总。我乐了,说:“我是周秋含,想跟我聊啥随时欢迎来6楼办公室找我。”

  第二天,这个孩子敲开了我办公室的门,他开门见山地提了一个问题:我到底应该成为什么样的新闻人?

  坚守初心‍

  这个问题,25年前我也问过自己,而后也一直在寻找答案。

  1998年,学计算机的我“不务正业”,对文字比芯片更有兴趣,毕业后进了重庆晚报。第一次采访,我和同事坐了近一天的船,后面又转汽车,去重庆巫山报道出土了我国境内最早人类化石的龙骨坡,还有后来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山踩堂戏。当我的第一篇报道白纸黑字地出现在报纸上,还带着新鲜的油墨味,我品尝到了成就感。

  从IT男到新闻人,跨度不小。我是个很喜欢探索新事物的人,要不然也不会有这一番折腾。后来从传统媒体转型新媒体,我和团队做了很多探索,不管是宏大叙事的微观表达,还是新闻报道的创新创意,再或者技术运用的鲜活呈现,都努力想要奔跑在时代前沿,就像我热衷于跑步一样。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的,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我们选择了新闻这一行,就要在这一行里坚守,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己的价值。不求能惊心动魄,但求有一天老了回忆起自己这辈子做新闻人,曾经留下过文章,改变了这个世界,哪怕只有一点点。

  即使现在,你笔下没有妙笔生花,镜头里也没有惊心动魄,但热爱仍可抵岁月漫长。

  

  2020年3月,周秋含(右三)在重庆市巫溪县采访,参加当地“院坝会”。

  内容为王

  做新闻这些年,我见证了传统媒体的盛衰,也见证了新媒体形态、传播平台的迅猛发展,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越来越便捷。但无论如何,高品质的内容依然是“稀缺品”“硬通货”。不管时代怎么发展,传播生态怎么变,内容是我们不变的初心,必须坚守。

  我和我的团队一直以来有个共识:一定要坚持“内容为王”,把视角对准普通老百姓。因为鲜活的新闻来自街头巷尾、来自寻常人家。我们坚持了8年的《百姓故事》栏目,采编团队到基层去,到每个区县乡镇去挖掘故事。这个栏目获得第2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到现在已经做了700多期,我们还在继续。

  

  周秋含(右三)在“走转改”中与老乡们在一起。

  同年,我们的专题作品《绝壁上的“天路”》获第2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个作品聚焦重庆市巫山县下庄村耗时7年牺牲6人修就8公里“天路”的故事,把脱贫攻坚一线普通老百姓那种不等不靠、顽强奋斗的精神讲得淋漓尽致。往返下庄村一次要七八个小时,我们的团队两进大山,在山路上遇到过险情、在采访中遇到过突发,大家都咬牙坚持了下来。

  做新闻没有捷径,做好每一次采访、写好每一篇稿子,它们都是你未来成就自己新闻理想的基石。

  

  周秋含(右)在重庆市涪陵区“院坝会”直播报道中。

  不断创新

  新闻不“新”何以为“新闻”?创新是新闻进步的灵魂。说起来,当下的新闻人是幸运的,在这个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里,有很多可以施展的空间。现在的技术那么牛,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

  2015年,恰逢抗战胜利70周年,我们团队推出了《穿越直播 重返70年前英雄之城》。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尝试,我们用“穿越直播”概念,“穿越”回抗战时期,以网络直播的形式,通过多媒体手段报道还原70年前的历史场景。后来,这个作品获得了第26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也是重庆新闻界第一个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2019年1月,周秋含(左一)参与2019重庆两会直播报道。

  在坚持“内容为王”的前提下,越来越多新鲜的技术手段和传播方式,被我们运用到新闻作品中。2020年国庆节期间,我们做了一场跨越国界、穿越时空的AR音乐会直播——《五个人的乐队 “一个人”的演出》。这场音乐会的主角,原本是澳大利亚小伙菲利普。但遗憾的是,他因病去世,不能实现开音乐会的梦想。受益于菲利普的器官捐赠,5位延续着他生命的中国人登台演出,共同完成他的心愿。在这个作品里,我们首次利用了AR虚拟成像技术,让已故的菲利普“复活”在舞台上与五人同台演奏。

  这些优秀的融媒体作品,源于我们的团队里有着一群勇于创新的新闻人。

  新闻人可不仅仅是编辑,也不仅仅是记者。“不会做主持人的编辑不是一个好记者”,这是我们采编队伍里经常说起的一句话。我们的记者,能挽起裤脚下到水田里采访农民,能坐在办公室里做后期剪辑,能拿起话筒当主播带人打卡城市热门景点,能冲到抗洪救灾一线带来鲜活报道。

  

  2020年11月,周秋含在2020中国新媒体大会上演讲。

  离开我办公室前,那位实习生对我说了心里话:“我很多同学毕业都不想做新闻了,觉得记者已经江湖地位不保,人人都是自媒体,记者价值不大了,您觉得呢?”

  当然不是!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主流媒体提供的信息越是重要。我们要传递给公众的不止刻板的单向发布,还要有更多的鼓舞和温暖。

  时代大潮中,发展迅猛,变革空前,每个个体努力前行,都不容易,焦虑、疲惫的情绪在所难免。作为媒体人,我们记录时代前行的步伐,也展现一路上的美好与温暖,给人前行的力量。2020年初,在很多人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感到茫然和悲伤,甚至海外妖魔化我国抗疫时,我们团队制作推出的短视频《待春暖花开,我们再看车水马龙》,讲述空城背后其实是齐心抗疫,以正视听也传递感动,传递力量,很多人看完热泪盈眶。一些海外侨胞看后,得知祖国安好,安心且更有信心,这让我们更坚定媒体人的责任与价值。

  最后,我回答了那位实习生一开始的问题。无论在任何情况下,请你务必做有良知的新闻人,保持初心、勇于探索并且保持热爱。

  愿每一个求索在路上的新闻人,不负热爱,奔赴山海。(作者周秋含系重庆华龙网总裁、总编辑,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