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品牌首次拿到大陆“老字号”》:一条追了9个多月写出的579字消息

来源: 《中国记者》 发布时间: 2025-03-26

  林润 吴佳

  2023年12月30日,《厦门晚报》刊登了消息《台湾品牌首次拿到大陆“老字号”》。这条让人眼前一亮的新闻是怎么“挖”出来的?有哪些幕后故事?

  一、追踪:好线索留给有准备的人

  老字号承载着一代代人的记忆,是城市独特风貌和文化魅力的一张名片;它们也是“厦门造”的重要组成,是促进消费、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角色。一个个耳熟能详的老字号,正是人文经济的鲜活注脚。

  对老字号的报道是厦门晚报长期耕耘的领域。近年来,中华老字号、福建老字号、厦门老字号的认定及复核工作持续开展,厦门晚报积极关注,持续跟踪报道。2023年3月,记者注意到前几年出台的《厦门老字号认定办法》可能要启动新一轮办法制定。记者马上联系相关主管部门,得到了肯定的答复。记者随后了解到,新办法计划融入“允许符合条件的在厦台企申报厦门老字号”。

  从那时开始,新闻敏感的“雷达”就进入高速运转状态。记者持续密集走访部门、行业协会,跟踪新政策进展和行业动态。

  2023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赋予福建重大政治责任、重大历史使命,更为福建带来重大发展机遇。令业内振奋的是,这个意见提到:支持符合条件的大陆台企申报中华老字号。

  记者第一时间获悉,主管部门决定将此前的“允许符合条件的在厦台企申报厦门老字号”,进行更深层次的落实,将在厦发展的港澳台资企业一并纳入老字号申报范围。2023年11月,《厦门老字号认定管理办法》揭开面纱,在厦发展的港澳台资企业第一次可以申报大陆老字号了!《厦门晚报》马上推出大篇幅报道“广而告之”,从认定条件、动态管理、标识颁发及使用等角度,对新政策进行充分解读。

  追到这一步,似乎可以告一段落。但在编辑部指挥下,“雷达”扫描和关注的重点又推进到有没有台资企业申报、谁会成为第一批拿到大陆老字号的台湾品牌。大家都意识到,当第一批台湾品牌加入大陆老字号大家庭,新闻价值将进一步扩大扩大。

  二、深挖:小切口折射时代大主题

  事实上,新办法公布激发了在厦台资企业的热情,短时间便吸引了众多企业报名。记者再次进入“追踪”状态,活跃在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在厦台企之间,了解这项工作的每一步进展。

  从自主申报、综合评审到公示,首批加入大陆老字号家庭的台湾品牌逐渐浮出水面。那么,这个新闻链条的爆点在哪里呢?新闻是易碎品,定格的历史瞬间却是永恒。记者与编辑部细致沟通,值班副总编敲定将报道视角聚焦于4家台企获颁老字号牌匾的一瞬,以小切口彰显新闻事件在两岸融合发展中的里程碑意义。

  老字号和人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是两岸民众特殊的情感联结点。加入老字号大家庭,有利于台企获得更多市场机遇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是厦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实践。

  明确报道思路之后,采访工作提前展开,记者和4家台湾品牌的相关负责人取得联系,了解过去的故事、未来的打算。在授牌现场,摄影记者负责捕捉四家台湾品牌负责人上台领取牌匾的难忘时刻,文字记者则负责记录他们的现场感受。

  优秀的新闻作品不仅要折射时代大主题,也要体现人间烟火气。老字号是中华文脉的延伸,是两岸共同的文化记忆,也体现着两岸中华优秀传统商业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现场,厦门太祖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台商蔡锦裕,郑福星(厦门)茶业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郑钧元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从他们难掩激动的话语里,我们知道,这个“切口”找对了!

  三、打磨:精心编排护航好新闻

  在4家台企获颁老字号牌匾的第二天,精心筹备的《台湾品牌首次拿到大陆“老字号”》在《厦门晚报》版面显著位置刊出,并在厦门晚报官方微博、微信号等多个新媒体平台同步推送,实现立体式传播,提升触达效力。

  消息刊发后,在行会备界引起广泛关注,被央视网、人民政协网、东南网、厦门网、台海网、南方都市报等主流媒体转载和跟踪报道,产生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营造了两岸融合发展的舆论氛围。

  这篇报道是厚积薄发的成果。其短小精悍,仅有579字,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仅有4家在厦台企获颁牌匾的第一现场,也有品牌“掌门人”的声音,更将新闻事件的重要意义及社会价值一一清晰呈现。

  这篇报道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编辑部值班人员精心雕琢、反复打磨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最后将标题改为《台湾品牌首次拿到大陆“老字号”》,简明精炼,新闻价值凸显。

  (作者单位:厦门晚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