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新时代的供应链

来源: 厦门传媒网 发布时间: 2025-03-26

  大家好,我是厦门广电集团新闻中心的记者黄丹妮。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是不是隔三岔五就要点上一杯奶茶呢?

  我之前也跟大家一样,觉得奶茶嘛,好喝就行,尤其是在不断上新、如此内卷的新茶饮市场,当你喝完名字长到让你都记不住的奶茶时,你是否又会思考,这,跟供应链,有什么关系呢?

  今年我们的主题是供应链,如何把专业的经济报道,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告诉观众呢?我跑了安溪、武夷山、福州等很多地方,我发现茶园在变、茶工厂在变,茶叶的风味也在变,一杯奶茶串起了一个庞大的供应链,还跨越山海、融汇中西。我们决定采用讲故事的手法,开始寻找一片叶背后的供应链如何运转。

  在巴黎的一个工作日下午,我们就发现,这家叫做Momen Tea的新式茶饮店,门口大排长龙,工作人员说,每天下午,一小时内的人流量就有上百人。想不到吧,在遍地是高品质咖啡和网红咖啡店的巴黎,还有这么多的人,喜欢喝中国年轻人也爱喝的奶茶。

  这背后的推手,就是我们福建的老乡,徐轶。

  徐轶是法国福建商会第一副会长,短短几年间,他在法国开出了29家新茶饮店,变身成了法国的国民品牌。

  一个中国人,凭借一己之力,改变了法国人只喝咖啡的习惯,掀起了法式茶饮潮流。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原来,他发现,欧洲人喝茶的习惯和英国人不一样,他们喜欢喝果茶胜过奶茶,徐轶便选取了福建的茉莉花茶、乌龙茶、云南的白茶等等,做成基底茶,还加入了水果,满足了法国人嗜糖的喜好。

  徐轶还开起了融合菜餐厅和培训班,让更多法国人学做中国菜。徐轶说,他想让中国甚至是亚洲的饮食文化进入法国人的生活,让亚洲美食文化和法国美食文化相融合。

  他成功了吗?

  我们继续从这杯奶茶里寻找答案。法国人喝茶时喜欢往茶里加糖,也因此,爱上了一种不需要加糖也能品出甜味的茉莉花茶。

  这是产自福州的茉莉花茶,一袋85克,在巴黎的社区连锁超市,可以卖到12.5欧元。但如果追溯它的前世,在三个月前,它还是福州茉莉花农田里,那些亟待采摘的茉莉花,一条庞大的供应链里,最开始的一环。

  这些茉莉花的采摘期从五月下旬到十月中旬,福州的花农郑大姐辛苦采摘半年,增收一万多元,和福州2.6万户花农茶农一样,获得了一份体面的收入。

  不仅如此,有机种植、互联网+农业,物联网追溯体系,这些你可能听上去很陌生,对花农和茶农们却是耳熟能详的高科技,武装起了福建的花田、茶园和智能工厂,让这朵小小的茉莉,开出了致富花,并加速了出海进程,飘扬过海来到了法国。

  我再带您认识一位朋友。

  眼前这位老头,是米其林大厨,也是法国马夫罗马蒂斯餐饮集团的创始人。

  和他结缘的过程也很奇妙,在他听说我们要前往法国采访后,他告诉福州茶企的法国代理商,说一定要亲眼见见我们,作为中国茶的在法头号粉丝,他有很多故事要对我们说。

  马夫罗马蒂斯说,6年前,福州的茶企找到了他,他一喝到这款茉莉花茶,就仿佛喝到了自己家乡的味道,回到了自己在塞浦路斯的家,当即就决定在餐厅里售卖茉莉花茶。

  这款茉莉花茶如今不仅是米其林餐厅的招牌,也常常成为他创作法国大餐的灵感,开创了法餐和中国茶文化的融合。在他和经销商的努力下,这款福建的茉莉花茶如今在法国两千多家超市和五十多家餐厅销售。

  这名叫做迪米特拉的巴黎女孩告诉我,现在,她和她的朋友经常上午都要泡上一杯茉莉花茶,用来开启新一天的工作,听到这里,我就想起了在厦门的我们,每天上午也要喝一杯咖啡提振精神,这又算不算得上是,中法文化借着一片叶这个载体,互融互通了呢?

  一路走下来,不仅仅是茶香飘法国,更多的中国制造也在闪耀欧洲。德国,一个满大街是宝马、奔驰以及奥迪的国家,我们却在慕尼黑的街头,看到了不少中国的新能源车。

  这是一对住在慕尼黑的夫妇,当天我们前去慕尼黑的蔚来体验与研发中心采访的时候,刚好碰到他们来提新车。

  这对夫妇很内敛,不太好意思接受采访,却很愿意让我们用镜头记录下他们未来十年可能时常会想起的幸福一刻,那就是,成为中国新能源车的车主。

  在和他们短暂的交流后,我们才发现,原来,中国新能源车在德国已经有了一批忠诚的粉丝,换电的快捷、驾驶体验的舒适、体贴的服务等等,都是大家选择中国新能源车的理由。

  我再给您看一个细节。

  慕尼黑的缩写是Mun,蔚来的英文是Nio。这对夫妇,特意交代工作人员到隔壁的城市纽伦堡帮忙上车牌,因为纽伦堡的缩写也是Nio,跟蔚来一样。足见他们对中国车的认同和喜爱。

  这股新能源的风,还刮到了德国的图林根州,咱们福建的企业宁德时代,6年前在那里投资建厂,落地以后为当地居民甚至是周边国家的居民,提供了上千个就业机会。我们采访小组有幸成为第一家进入宁德时代德国工厂采访拍摄的中国媒体。

  在门口,我们就偶遇了一群前来参观的中学生。

  这位叫做保罗的小伙子说,他每天坐校车去学校都会经过这里,老师告诉他,新能源,是未来的趋势,在他参观完工厂后,他许下了一个心愿,希望长大以后也能来这里工作。我在想,如果他当时跟随我们前去汉诺威车展,是不是还会有更多关于中国的梦想呢?

  当我们前往德国另一个城市,汉诺威参加全球最大的商用车展时,这种自豪感更强烈了。

  在展会上,中国的展馆总是排起长队,我看到老外们争相爬上驾驶室去体验中国的重卡,还有的干脆钻到车底,研究比亚迪的新款商用车。在采访国外客商和中国展商后,我才找到了中国新能源商用车受欢迎的答案,原来,新能源技术与应用不仅是中国品牌的“舒适区”,更是成为了中国制造的“统治区”。咱们中国车企正在借助高科技的翅膀,瞄准欧洲,放眼全球,寻求多元化的合作方式。

  供应链出海的背后,还少不了金融的牵线搭桥。在得知我们要出国采访之后,厦门中行的小伙伴们积极帮我们沟通联络,在他们的倾力配合下,我们前往世界闻名的国际金融中心法兰克福。作为欧元区的第一家人民币清算行,法兰克福中行一直在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支持中资走出去和德资引进来,以金融杠杆撬动产业链供应链务实合作。

  参加链通全球采访整整八个月,从厦门到泉州到福州,从法国、德国到马来西亚,当我交完最后一个专题之后,我忽然意识到,寻找供应链、产业链的过程,也是不断与外部世界做链接的过程。我本职是一名社会新闻记者,正是因为参与链通全球的大项目,我收获了用讲故事的手法做经济报道的经验,试水国际传播,开拓了眼界,更让我在讲好中国故事时,有了满满的底气和自信。出国8天之内,飞6个城市,拍几百个G的素材,专题、短视频、图文报道要发10几个,确实很苦,但是不少小伙伴跟我说,“你现在强得可怕”。我想我最大的收获在心里。我学到了一个法语单词Fusion,中文意思就是“融合”。茶可以跟茉莉花融合,福建茶可以和法国大餐融合,供应链更是一种全球范围内的融合。新茶饮,说白了就是大家以更熟悉的咖啡模式,更方便地喝到茶,千年的茶韵也可以征服外国人。奇妙的链接可以跨越山海一再发生,这就是我们寻找供应链的意义,从需求出发、拥抱变革。从观众的需求出发,拥抱媒体融合、国际传播等变革,我还在路上。很幸运,我,和在座的每一位,都能成为这个时代的见证者和记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