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万里 我们从不孤单

来源: 厦门传媒网 发布时间: 2025-03-26

  大家好,我是厦门广电集团新闻中心的记者伍晓慧。也是此次“链通全球”报道埃及比利时组的一员。先跟大家分享一件我们从埃及带回的“好东西”。

  这是“莎草纸”,曾经是古埃及人主要的书写材料。法老墓葬里出土的“亡灵书”,就是记载在这样的莎草纸上。它由尼罗河畔盛产的一种特有植物制作而成,产量稀少,非常珍贵,被称为“法老的财产”。一千多年前,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和纸张沿着“古代丝绸之路”传播到埃及后,莎草纸慢慢淡出了历史舞台。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最大的纸张生产国,我们有能力造出各种各样的纸张,这些纸一头连接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另一头连接着一个全球化的浆纸供应链。而厦门就聚集着一批国内顶尖的林浆纸供应链运营商,它们让这条链上的无数企业高效协同。聚焦这条链,就是我们小组的主线任务之一。

  说实话,在拿到今年的采访主题“供应链”、“产业链”时,即便我是一个在新闻一线摸爬十多年的记者,也不由得深吸了一口气。这次采访的难度在我目前职业生涯里,算得上“王者级”。

  真的难。比如,为了要拍摄印尼北干巴鲁的一片人工种植林,看树如何变为纸浆。我们前期就经过了数十次邮件沟通。先是请供应链运营的建发浆纸集团牵头联系,麻烦上游企业印尼金光集团APP中国公司搭桥,协调他们印尼方面落实当地林场、浆厂,同时也少不了印尼组的同事们合作拍摄,这才能完成“一个点”的采访。而要把“点”连成“线”,我们的脚步触达了国内港口、造纸厂、仓库、包装印刷厂,还有埃及的贸易商、纸品加工厂,从树木到纸浆再到纸张,从印尼到中国再到埃及,这条链跑了大半个地球,我们也追了大半个地球,但凡一个环节掉了链,也就无法串起一个完整的供应链故事。

  在埃及,我们跟着建发浆纸集团海外事业部的林宝祥跑了很多当地企业。这是他在研究埃及一家包装印刷公司生产的纸杯纸碗,原材料是从宝祥这里采购的中国淋膜纸。企业在生产时发现,这个纸碗边缘的接口不是那么贴合。经过宝祥与国内造纸厂的反复沟通,终于发现了症结。原来是中国产的淋膜纸表面那层膜比较厚,而埃及这家工厂生产线上热熔温度不够高导致的,只要把这个温度调高一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那一刻,降本增效、互利共赢、链通全球的供应链服务有了最细微的具象。它可以让万吨巴西纸浆船抵达厦门港,可以让巨大的纸张生产线高速运转,也可以让埃及这个小小的纸杯接口贴合得更好。这家公司的订单是宝祥花了大半年时间跑下来的,采访时企业告诉我们,现在他们产线上有10%到15%的纸张来自于中国,但是明年,他们会把这个数提升到至少60%至70%。

  两年多前,宝祥来到埃及时还是只身一人,到我们采访时,他们已经发展成八人的小团队,刚刚搬进了崭新的办公室,在埃及有了一个家,也打开了一片市场。厦门企业出海的背后,有众多像宝祥这样的海外工作人员,而我们的报道就是要把这些拼搏的形象呈现给大家,看中国供应链,是如何一步一脚印,链接世界,走向未来。

  还记得我最开始提到的莎草纸吗?我们也把它放入了报道里。在埃及的莎草纸画商店完成拍摄后,这两个小女孩站在门外,在镜头前大方展示自己在A4纸上的可爱画作。那个瞬间,时间的两端好像重叠在了一起。纸张,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在两大文明古国间流动了千年。贸易往来,生产协作,一直在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推动着人类的历史、科技进步,连接着彼此的文明和情感。这,也许就是供应链的力量。

  跑完大半个地球,但如何把抽象的、看不见的“供应链”、“产业链”通过电视新闻让大家都看懂、看明白?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讲什么样的故事、找什么切口、引哪些数据、打什么比喻,用怎样的包装,都考验着脑力和笔力。一篇稿子改动近十遍很正常,为了呈现“一张纸”的万里奔赴,我穷尽想象,借来了地球仪,折起了纸船。因为把供应链比作一棵大树,我满厦门去找一棵合适的树拍摄。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从国内到国外,我们一共经历了三轮系列报道,一次次的学习和打磨,只为在这条经济类报道的赛道上,能多积累一点的经验,做出更好的内容。

  不仅仅是纸,短短八天的行程,我们见证了太多的“链接”,它们跨越万里,穿越古今。1905年,比利时举办列日世博会,当时的中国清政府拿出一百多艘船模参展,涵盖了当时中国沿海、内河地区的各种船型。那届世博会结束后,这些船模就被留在了当地,之后辗转被安特卫普河畔博物馆收藏。经过多方联系,一直到临行前一周,我们终于争取到了采访机会,成为了能够前往河畔博物馆拍摄这批古船模的第一家中国电视媒体。这些船模里,会不会有来自福建的“福船”呢?查阅了所有能查的资料,我们都没有得到准确的答案。为了确保能在采访现场做初步判断,临行前我们专程请教福船建造记忆非遗传承人杨育锥老师。带着忐忑和期待,我们踏上寻“福”之旅。

  当我听到那句“百分百的“福船”时”。那一刻,我知道这条报道做成了!如今,河畔博物馆正在和中国的博物馆沟通,希望对这批古船模展开合作研究。同样是船,就在不远处,满载货物的集装箱货轮在安特卫普-布鲁日港与厦门港这两个友好港之间航行往来。昨天和今天的连接在这里交相辉映。

  我们把这一路挖掘的“链接”故事都放进了报道里:在埃及的大街小巷,厦门金旅造的“海狮车”潇洒驰骋,红海边的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厦门企业在那里开设了工厂。比利时布鲁塞尔,福建南平带着180多件竹产品惊艳亮相,让竹产业连接上欧洲市场。百年前法国传教士带回欧洲的中国古乐谱,如今被来自厦门的旅比歌唱家再次在欧洲唱响……在这些故事的讲述中,我们希望告诉大家,无论是物品、音乐、还是情感,这些连接成就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时间的长河中,在万里的距离下,我们从不孤单。

  半年多的时间,上万里的行程,500多G的素材,近二十篇全媒体报道。回头想想,这一路的采访,何尝不是一次合作的“链”。有项目各小组间、同事间的齐心协力,也有无数来自企业、朋友甚至陌生人的热心援手,我们才最终把点连成线,完成一集集“链通全球”的报道。报道里,有我们“闯世界”的大写意,也有小到一个字句、一个画面的“绣花功夫”。而当我们把眼界放宽,把镜头拉远,我们希望在一个更大的时空坐标轴上呈现一场场中国与世界共赢的协作,我们也俯下身,沉下心,把镜头拉近,聚焦一个个具体的细节,希望讲述出生动、鲜活的“福建故事”、“厦门精彩”。这,也许就是我们此行找到的意义。

  感谢在座的各位陪我们走完了万里采访路的“最后一公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