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治理价值

来源: 云南日报 发布时间: 2024-03-13

  原标题:深刻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治理价值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牢牢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谱写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新篇章。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积淀相结合,就是与中国人的民族精神相契合。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践中,需要我们体察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求、实现文化价值的长滋久养,从而通过深度把握社会治理中的文化维度,实现“察民情”“惠民生”“聚民心”的治理目标。
  以文会意“察民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传统治国理念也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久远而丰富的人民性。两者在人民性上的高度契合,是“两个结合”的深厚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亿万普通民众生活状态的抽象表达,是其所思所想所愿的历史凝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与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意愿相结合,在文化层面察民情、晓民愿、知民忧,提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质效,提升社会治理能效。
  崇文重德解民情。坚持以德树人、以文化人,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念兹在兹、谆谆教诲的一件大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当下,尽管社交媒体上存在多种价值判断标准,但在具体事件中能够形成压倒性声浪的,往往是广大网民朴素的伦理观、正义观,最终实现了民意与司法的共鸣。这就提醒我们在新闻报道中要把握人民群众的思维方式、道德判断、文化心理、情感指向,深刻理解民情民愿,注意以主流价值观兼容、涵化、提升传统的朴素价值理念,将之更好地运用到新闻工作中。
  熔古铸今强自信。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鲜明的实践特征有力地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使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日益坚定、文化主体性不断强化。《中国诗词大会》《中国考古大会》等文化类节目一经推出便屡登“热搜”;三星堆、安阳殷墟、良渚遗址各大博物馆成为旅游热线……尤其令人欣慰的是,中华美学在年轻人中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审美正在转化成为引导性的价值力量。这启示我们,文艺工作要把握“传统”与“时尚”的张力,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引领力。
  以文化成“惠民生”
  人民群众的意愿既包括劳有所得、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等方面的基本需要,也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惠民生”,重点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以文化堵疏痛点。万物互联是对政府治理能力的挑战,但也是一种治理赋能,有望使主流新媒体矩阵成为聆听、回应民意的平台。比如,用传统眼光看县级融媒体中心,它们只是主流媒体系统的基层单元;但如果战略性地看待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就会认识到它们已经在较大程度上发展为民意前哨。如果能够及时推动其与同样位于基层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便民信息指挥中心等机构共享数据、共同作为,就有助于把握基层治理的长期性诉求、深层次问题、临界性矛盾,从而发挥新闻舆论工作独特的毛细血管感知作用,及时疏解基层治理的难点痛点堵点,更好回应民意民愿。
  以文化人办实事。文化建设要用文化的方式来进行,实现“以文化人”首先要做到“以文化己”。以广纳民意的文化协商方式推动文化项目、开展文化工程,实现真正的文化惠民,才会拥有坚实的民意基础、持久的民意和广泛的民意参与,“以文化成”才能达成目的和手段的自洽。比如,提升城市公共文化服务,需要在策划时就形成多维聆听、多方共建的机制,将多方意见前置于设计统筹阶段,将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者、运营者、使用者有机连接起来,最终实现多方发力、同向奔赴。
  以文载道“聚民心”
  从“察民情”到“聚民心”,需要深度把握社会治理中的文化维度,通过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系牢社会精神纽带、文化纽带,推动民心民意实实在在转化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文韬武略齐发力。在“两个大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承担着更大的社会治理责任。越是挑战复杂、观点多样、价值多元,越要注重文化凝聚民心、形成共识的作用。要注重把魂脉与根脉有机结合、一体叙事,在理想信仰层面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道德引领层面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用马克思主义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增进全社会的文化认同和价值共识。不仅要阐明学理、形成文件、写入政策,更关键的是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社会文化肌理。
  名家新筠聚合力。一方面,要重视文化名家的影响力。要运用各种政策杠杆鼓励文艺家、理论家等文化名家下沉到基层社区,进行讲座交流、人才培养、研习传承,创作生产,充分发挥文化名家在思想认同、价值引领、教育启迪上的关键作用。另一方面,要提升对新兴文化力量的关注度。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带来的“信息茧房”效应之下,我们容易对某一群体的实际影响力估计不足,直到形成较为复杂的社会治理问题,才发现小众不小、弱势不弱。当下尤需关注培养文化行业的数字技术人才,以增强社会治理的文化杠杆;团结新文艺群体,提升对社会文化动态和青年人群的了解和总体把握。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高度融合,我们要在学习贯彻中致知力行,推动“日用而不觉”的文化成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深层力量。
  (董滢博,作者系苏州大学共青团与青年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