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作和工作中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发布时间: 2024-03-11

  吴为山

  文化关乎国运,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党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的理论总结,是基于新时代实践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建设经验的理论升华,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
  我是一名艺术创作者和文化工作者,通过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创作和工作中真切感受其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一,“形”塑中华文化之“神”,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文明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
  从古至今,中华文明通过无数杰出的人物代代延传。他们作为人民的代表,以坚定的中华文化立场、浓厚的民族文化情怀、宽阔的文化视野建立了一座座精神丰碑。他们的形象折射出中华文化之“神”。30多年来,我以崇仰之情,创作了600余尊中华历史杰出人物塑像。每每走进闳深的历史时空,与这些杰出人物对话,总有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发灵感、激活创造力,将他们的形象,从文字记载中、从传世的创造中显现出来,以深沉自信的神韵化入可见、可触、可感的艺术形式,叙说着历史进程的沧桑,也渗透着民族温厚自强的品质。
  我也将这种生命状态自觉融入中国美术馆的工作中。作为有着60多年历史且“有力见证了新中国美术事业”的中国美术馆,以为人民、为时代的宗旨,植根中国优秀历史传统和现实的伟大实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典藏大家艺术精品、加强国际国内交流、促进当代艺术创作、打造美术高原高峰、惠及公共文化服务。具体而丰硕的工作成果,不仅“形”塑了中华文化神韵,更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一个个“美”的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第二,落实“第二个结合”,始终牢记“哪里有人民,哪里就是高品质服务中心”。
  “两个结合”巩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追求和艺术创造。倡导博物馆与美术馆的融通,则是落实“第二个结合”的重要举措。
  博物馆浓缩历史精华,美术馆紧扣时代脉搏,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我们可以利用博物馆、美术馆藏品的互补性,策划更多延传中华文脉、赓续精神谱系,体现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的优秀展览。中国美术馆正在探索新时代美术馆与博物馆合作的新范式,已与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国内多家文博单位携手,整合资源,找到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现代价值之间的契合点,让藏品得以高水平利用,并衍生出更美、更蓬勃的文化活力,发挥文化引导作用。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旺盛生命力,来自人民,来自始终坚持以人民创造历史的方法论谱写文化发展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美术馆建馆开放60周年之际给中国美术馆老专家老艺术家的回信中指出的“坚持人民至上办馆理念”“在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上下功夫,努力打造新时代人民群众欣赏美术佳作、提升文化素养的国家级乃至世界级艺术殿堂”,亦字字饱含着人民情怀,将人民视为文化发展的主体性力量,为我们在多维度、宽领域、多层次上推动新时代公共文化事业朝着有益于人民群众全面发展的目标前进指明了方向、指出了路径。
  中国美术馆的各项工作都呈现出浓浓的人民性意蕴。我们不断将展览送到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自治区,用经典藏品支援当地文化建设;开设大美课堂,通过优秀公教活动化育大众,启迪创造性思维;秉持“一块屏幕就是一个美术馆”的理念,融入传播新生态,催生观展新样态……这些工作,皆立足于人民立场推进文化建设,旨在让更多人民群众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中有获得感、幸福感,确保“哪里有人民,哪里就是高品质服务中心”。
  第三,让经典作品、优秀作品“走出去”“走进来”,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全球文明交流互鉴,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
  我们现在所创造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具有不同于既有文明的现代化模式,因此需要让世界上更多人了解和认知,更需要国际公众参与、分享,与其他文明交流交融以不断增强生命力与创新性。故,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及中华文明影响力,是当前迫切需要推进的工作。
  我认为,文化经典是国家、民族的心灵图像,具有超越时空,直抵人心之本、生命之源的不朽价值。几千年来,中国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创造了无数文化经典,它们是中国故事的载体,是中国价值的表征,亦是中国与世界沟通的重要元素。将文化经典作为文明交流互鉴的载体,可有效地增加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心灵沟通,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根基。我曾在不同场合发出倡议,用文化经典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中国美术馆是“国家文化会客厅”,10年来也不断邀请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经典作品、优秀作品到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让世界文化“走进来”。
  通过经典作品、优秀作品进行文明交流互鉴,尊重、平等是前提,是基本要求。我们要通过交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在对话中凝聚共同发展的价值公约数。我认为,文明交流互鉴应该秉持三个“一”,“一张脸”,是指民族、国家的文化特征;“一颗心”,是彼此坦诚、真挚、温厚之心;“一个魂”,是共同珍爱、维护世界和平之魂。这三个“一”,是全球文明交流互鉴走向“四海皆兄弟,朋友遍天下”的美好未来的基础。
  新时代以来,我创作的雕塑作品立到世界很多国家,艺术诠释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其中,所塑以老子像、孔子像为代表的中国历史人物系列作品,立在了法国、意大利、希腊等国家的重要场所。他们之所以能引发人们的共鸣和认同,正是因为老子、孔子等中华先贤的思想,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并对人类发展贡献智慧。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正式确立,以真理之光照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光明道路。文艺工作者要不断学习领悟、贯彻落实,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作者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