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媒体如何高质量推动全媒传播体系建设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发布时间: 2022-11-30

  □裴兰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工作作出的顶层设计。近10年来,从中央媒体到省级媒体、市级媒体、县级媒体,全体迈步进入深融时代。从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员培训、技术升级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和尝试,有效地提升了媒体生产力,优化了生产流程,媒体融合发展欣欣向荣。

  内容建设是不变根本

  2022年9月中旬,“央视新闻”“新闻联播”等微信公众号推出了一条阅读量瞬间10万+的Vlog(视频日志)。这条Vlog以“#康辉的Vlog上新了#”为话题,以《康辉的行李箱里竟然带烤馕》为标题,交出“大国外交最前线”这个新媒体品牌的第41条作品。在这条Vlog中,康辉介绍自己作为随行记者,报道习近平主席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并对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的重大时政消息。

  接下来的几天,“大国外交最前线”Vlog系列分别以《撒马尔罕为啥让康辉感觉很亲切》《乌兹别克斯坦为习主席到访准备了多个第一次》《这大概是康辉站得最高的一期Vlog》《康辉收到一个沉甸甸的馕》等为标题,以活泼的快剪辑、强烈的在场感,通过第一人称视角报道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出访的重大新闻,形成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一道新景观。不仅丰富、壮大了主流媒体的宣传报道渠道,而且因为主持人的个人化叙述,使相关新闻报道更加亲民、更有温度,改善了互动传播的用户体验。

  其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推出“大国外交最前线”Vlog已经持续几年了,这个模式开启了中国外交活动报道的全新体验,成为“Vlog+新闻”报道形式中的典型案例。

  融媒体时代,信息海量产出,这就需要主流媒体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和桥梁纽带作用,传播权威新闻,以更专业的理念、更专业的技能向公众提供高品质的新闻和信息服务,进一步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时政新闻是受众新闻需求的重要内容。由“大国外交最前线”Vlog走红可以看到,高质量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要以内容建设为根本,持续优质内容输出。把优质内容作为新闻舆论场的“硬抓手”,大力推进内容生产的有效和高端供给,把电视大屏的权威、专业和品牌优势与新媒体平台的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技术)、AR(增强现实技术)等新技术结合起来,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让党的声音以生动活泼、充满朝气的话语语态融入“青年群”,确保主旋律在最有活力的领域“不缺席”。

  广西广播电视台近年来也不断尝试“时政年轻态产品”的打造,2021年原创H5《总书记的嘱托记心间》,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与国漫、民乐等中国文化元素结合,尝试在时政产品创意上“破圈”;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给老艺术家黄婉秋回信予以亲切勉励,广西广播电视台及时推出原创H5《三姐邀你唱山歌》,集结了电影《刘三姐》里的经典唱段,设计了对唱互动环节,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技术创新是有力支撑

  2022年9月10日晚,总台以中秋晚会为契机,在全国70个城市的270余块户外地标大屏直播了8K中秋晚会信号。这次以“百城千屏”为目标的秋晚播出活动,是总台“5G+4K/8K+AI”发展战略部署的新尝试,即通过总台8K超高清电视公共服务平台技术,实现大规模组网和信号分发。晚会直播期间,有26万余人在“百城千屏”文化广场体验到身临其境的视听感受。

  媒体融合,技术创新是支撑。近年来,各主流媒体持续瞄准5G、4K/8K、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发展动态,积极顺应新媒体平台化、移动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持续发力,把新技术应用转化为内容生产成果。从传统节目制播模式向深化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从传统技术布局向“5G+4K/8K+AI”战略格局转变。

  2022年春晚,总台首次创新推出“竖屏”看春晚,打造“跨屏”直播新样态,迅速引爆全网。直播期间,海内外跨媒体受众总规模达12.96亿人次,其中移动端超7.58亿人次,新媒体端用户累计总触达71.33亿人次。

  核心创新技术还不断为央视频赋能,成为引领其深度发展的内核。此前,欧洲杯期间,“多视角”观球模式与超高清技术为用户带来了沉浸感十足的观球体验;在三星堆考古陆续“上新”之际,央视频作为国家级5G新媒体平台推出的《12K微距看国宝》,首次尝试使用12K技术微距拍摄三星堆文物,让网友得以通过微观视角对话3000年前古文明。

  必须看到,面对当前全媒体时代传播方式和舆论生态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各电视媒体坚持用媒体深度融合的战略思维优化资源配置,把更多优质内容、先进技术、专业人才向新媒体平台汇集、向移动端倾斜,扎实推进融合传播的实践。

  例如,广西以先进技术拓宽报道途径,以内容建设赢得发展优势。2020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组织下,广西广播电视台以及各市县融媒体中心等加大策划宣传力度,图解、音频、视频、H5等融媒体产品爆款迭出,掀起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热潮。在精心设计的《报告总书记》H5中,广西世居民族的动漫形象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点击动漫形象,即可收看世居民族代表用家乡话讲述脱贫心声。多平台、多形式、多联动的新型融媒传播体系让壮乡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

  人才队伍是重要保障

  不管是优质内容还是技术创新,都是基于政治意识和业务双过硬的人才培养和使用产生的良好效应。高质量推动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必须多方着力做好人才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

  做好人才保障,首先要补齐技术短板,培养复合技能。全媒体采编人员需要广泛了解不同媒体平台的产品属性和运用逻辑,掌握不同表现形式的新闻生产传播规律。实现提笔能写、对镜能讲、扛机能拍、坐下能编。近年来,广西做强新型主流媒体专业人才培训,化专业为全能、化单兵为全员、化被动为主动,全力打造“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融媒体人才队伍。第17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广西日报社记者谌贻照是一位50多岁的资深从业者,也是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趋势的积极探索者。2018年,他主创的融媒体作品《柳州融水突围记丨广西日报记者“失联”数十小时,在穿越40处塌方后发回灾区最新画面!》荣获第28届中国新闻奖融媒体短视频一等奖,其中的短视频就是他一个人在一线拍摄并现场制作的。

  做好人才保障还要转换思维,提升创新意识。在这个生产线上,优先意识和用户意识必须具备,并且要让新闻推送更有针对性,更能与网民产生共情共鸣。北京广播电视台为迎接北京2022冬奥会推出的《虎仔逛冬奥》系列短视频,以一只布老虎的视角走进了冬奥筹备的台前幕后。其中“虎仔”有着童真的声音和调皮的性格,在探访冬奥场馆、参与冬奥倒计时100天活动过程中,采用贴近日常、极富青春气息的语态,别样解读冬奥场馆建设工作。

  此外,做好人才保障还要为全媒体矩阵增加技术活力,打破圈层,跨界合作。全媒体人才不仅包括采编播人员、视音频剪辑师等,也包括平台开发工程师、数据分析师、建模师等专门人才,他们对新媒体产品的谋划、构建、实施起着重要作用。新华网首个XR(扩展现实)创意视频《冰雪荧煌》,用超2.8亿的全网访问量验证了技术基因和创作活力的完美合作。这个新媒体作品的背后,凝结了多个不同专业核心的团队力量:首先是前期策划团队,他们激荡出了这个作品的灵魂——敦煌文化和奥林匹克运动的异曲同工之妙;其次是摄制团队,他们让创意画面一一呈现;再次是视频效果团队,秉承“每一帧都堪当桌面”的标准,团队对细节的把控几乎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此外,音乐团队也功不可没。原创歌曲《冰雪荧煌》成为产品的加分项。

  高质量推动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眼下正走向深入。因此,要准确把握媒体融合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以互联网思维优化资源配置,改革创新管理机制,落实配套政策措施,加快融合发展步伐,从优质内容、先进技术、专业人才、项目资金等方面推动媒体融合朝着正确方向发展,从而进一步扩大主流舆论影响力,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