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广电总局、中国记协主办的第十一届“好记者讲好故事”全国选拔赛在北京举行,厦门晚报社林晓云同志经过层层选拔,以省赛银奖的成绩入围全国选拔赛。
请为林晓云(89号)投票助力!
投票时间:9月7日至9月17日;
投票地址:http://www.news.cn/politics/dsyjhjzjhgs/index.html#hdjs;
投票方式:每天可投一次,进入投票地址,点击“投票入口”,搜索“林晓云”或直接查找89号,选择后点击“提交投票”即为投票成功。
重走嘉庚路, 我心依“燃”
7月21日下午,我们一行12人风尘仆仆回到熟悉的厦门日报社大院,那一刻,很多人红了眼眶。
也是在那一刻,我突然发现,平均从业年龄15年的我们在这次“重走嘉庚路,共圆复兴梦”大型主题宣传活动一路上,几乎都哭过。
林黎黎,厦门晚报热线“千锤百炼”的好脾气,因行程不断调整变动和各单位说了无数次“对不起”。她形容自己的心情在每一个城市,都是“从低谷到珠穆朗玛峰”。着急、委屈的她在同事的房间哭过不止一次。
郭航,才到桂林,这个壮汉居然就在视频会里捂脸哽咽。素来以“霸气”著称的他,既当导演又做摄像,还兼任团队知心大哥,那一瞬间是忙前顾后,钢化成柔的泪。
而我,二胎还在哺乳期,可是今年是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这样的拉练式融媒体大型主题采访岂能错过?虽说有些疯狂,还是毅然带着娃来了个举家重走嘉庚路。在兰州,10个月的娃发烧39度5,那一夜,我通宵照顾,早晨6点直播时间到了,转身听着身后房门那一边的孩子哭声,我发现自己也已经泪崩。
其实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哭了,那是在昆明的直播中,我读着一封“南侨机工”的家书,她是一位女性,芳名白雪娇,家境优渥,曾是厦门大学学生。应征南侨机工,临行前给瞒着的父母所写下的:“亲爱的双亲:…祖国危难时候,正是青年人奋发效力的时机……眼看见祖国决死争斗,…自己能替祖国做点事,就觉得此世不曾辜负了。…虽然我的力量简直是够不上‘沧海一粟’,可是集天下的水滴而汇成大洋。我希望我能在救亡的汪流中,竭我一滴之微力。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弟妹是我所爱的,但是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
镜头外,同事们有人已经泪水模糊了双眼,镜头中的我也早已流泪。
当年的滇缅公路绝非坦途,头顶日军敌机扫射轰炸,身边还时有特务汉奸的袭扰恐吓,南侨机工不畏艰险一路前行,也是在这种精神力量的感召下:
暴雨中的长汀国立厦门大学旧址,门口积水过膝,我们行车如渡船,
在桂林,当我们一路狂奔,争分夺秒地避开了1998年以来桂林最大洪峰时,大家才发现个个都饥肠辘辘,直播完成了,可午饭还没吃呢!
高速上,我们摁下双闪,让前挡风玻璃的雨刷狂扫,可眼前依旧只有白茫茫的一片,那一刻我们深深体会了一把生死时速。
39度的长沙酷暑,好几个同事中暑,可谁也没躺下,一路下来,几乎人人都闹过肚子,可怜的吴笛从第一个城市到直播结束,好像就没停过。
险情,也和我们擦肩而过。行车途中,广播中传来陕西高速公路某大桥局部垮塌,而我们,几天前恰恰就刚好经过那里!
当年嘉庚先生这样记载兰州:“既无铺石路,亦无普通石块,不过泥路而已,稍有阴雨则泞污难行。”
今天,一路随行的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子们的笔下是:走上中山桥,只觉桥面开阔,一桥飞架滔滔黄河两岸。向远处眺望,只见道路宽广,四通八达”。
站在嘉庚先生曾经驻足过的窑洞前,遥想当年老人家的梦想:“将来南北交通便利,延安城在中心要区,他日可成为热闹都市。”我们可以告慰老人的是84年后的延安已经如他所愿。
集美、大田、长汀、赣州、韶关、桂林、昆明、重庆、成都、兰州、延安、西安、洛阳、长沙、金华……
15座城市,40天,16场直播,60多条短视频,近10万字的新闻报道,近2亿人次关注……
这是我们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收获。
身为嘉庚先生的故乡人,追寻先生足迹,踏遍青山,道阻且长,我心依“燃”。
采访指挥家郑小瑛18年,是最了解她的“忘年交”记者。
重走嘉庚路上,采访国立厦门大学长汀旧址的嘉庚故事。
重走嘉庚路上,听嘉宾邓明介绍兰州旧貌新颜。
(注:以上素材均由中国记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