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是记者的本色 陪伴是永远的念想

来源: 厦门晚报 发布时间: 2023-11-08

  相较于只有一个孩子,二孩家庭既有多一个孩子的快乐,也有多一份责任与忙碌的辛劳。尤其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在出色履行工作职责的同时,如何兼顾家庭,照顾好孩子,生活中如何做好时间管理……这些都是人生的新挑战。今天是记者节,厦门晚报特别推出晚报新闻工作者二孩家庭的报道,讲述他们工作生活中的“新故事”,感受人生的酸甜苦辣。

  晚上出去“遛娃”

  边散步边讲故事

  陈满意出版多部作品,用自己的言行让孩子爱上阅读

  

  

  【出镜人物】

  陈满意 记者

  二娃:大宝11岁,二宝7岁

  【感言】

  其实比较愧疚,因为工作原因,往往晚上回到家也是被采访和写作占满,周末需要采访的活动也不少,在育儿方面爱人给我的支持非常大。

  今年是陈满意作为驻区记者到集美工作的第17年。17年来他扎根集美,记录着集美发展的点点滴滴,也记录了集美诸多过去不为人知的历史。他身兼记者和作家身份,今年,他的报告文学作品《集美学村的先生们》荣获厦门文学艺术奖一等奖。

  “我两个孩子都还在上小学,正是爱打闹的年纪,经常在家里上演‘全武行’。”陈满意笑着说。作为新闻人,工作起来总恨不得有三头六臂,他自觉陪伴孩子的时间着实不多。

  在爱人付蒙蒙看来,陈满意虽然在孩子们的生活上插手不多,但仍在尽力兼顾家庭和工作,无形中早已成为让孩子们骄傲的父亲。“他从大娃上一年级开始,就主动和孩子班主任说要担任家委。因为对集美比较熟悉,班级有活动时他就帮着牵线,为孩子们联系活动场地。”付蒙蒙说,陈满意工作之余喜欢搜集陈嘉庚的故事,也出版了相关的专著,有一次家长进校园活动,他被邀请给孩子们上一堂关于陈嘉庚先生的讲座。那天的公益课在孩子心中留下了满满自豪和骄傲。

  付蒙蒙回忆说,来自爸爸独有的关心和爱护一直被孩子看在眼里。疫情期间,一家人在晚饭后散步。大娃开始爱闹小别扭,不太愿意去。陈满意就常在晚上散步的时候,给他讲一个《三国演义》的人物故事,一边散步一边讲。之后的散步,孩子每天都去,成了“三国迷”,不仅看《三国演义》的电视剧,还读完了几个版本的三国故事。二娃在哥哥的影响下也喜欢上了三国,兄弟两人经常在一起“演绎”“三国”里的片段。

  “陈满意喜欢买书、看书,这多少也影响了孩子们。二娃不识字的时候就开始看书中的图,看到三国漫画时经常会发现书中人物手中的武器拿错了,头盔上的装饰品前后不一样等。”付蒙蒙说。

  (记者 兰云丝)

  随身一台笔记本

  随时随地在写稿

  戴懿认为时间是挤出来的,忙起来举亲属之力帮着带娃

  

  

  【出镜人物】

  戴懿 记者

  二娃:女儿11岁,儿子5岁

  【感言】

  之所以能安心工作,除了感谢老公,也要感谢父母。父母退休后从漳州来厦门帮着带孩子,如今两个孩子的接送、家里的大小事基本是爸爸妈妈全包了。有了父母强大的后盾,工作时我才能大胆往前冲。

  上周,同事万泉说:“戴懿姐,看到你的时候你永远捧着电脑。”是的,从业16年,她的双肩包里一直背着一台笔记本电脑,随时随地都能办公。上午采访完,为了节省时间,她就在外面随便吃顿午饭,找家咖啡厅写稿,下午继续外出采访;有时在单位开完例会,在办公室等外卖的间隙,她也能写稿;送孩子上兴趣班,孩子上课,她还在写稿……

  “时间就是这样挤出来的,为了晚上能有时间陪孩子,只能放弃午休,困了就喝咖啡提神。”戴懿说,回到家如果不是紧急稿件,她总是等孩子睡着了,再蹑手蹑脚地爬起来写稿。每天晚上睡前,老公说的最多的是“我先睡了,你也早点睡”。有一次她陪孩子睡,孩子入睡晚了点,就听见家人在客厅说:“怎么还没出来,会不会睡着了,今晚不用写稿吗?”

  除了自我时间管理外,记者这份职业离不开家人的支持。戴懿说,之所以有勇气生二胎,就是有家人的支持。最难的是女儿2岁多的时候,那时候女儿频繁生病,基本半个月就高烧一次,全身起疹子,好几次半夜去医院看急诊。那时候双方父母还没退休,孩子生病不放心让保姆单独带,戴懿妈妈请假一段时间后,亲戚们轮流帮忙照顾。周末遇到要采访的,如果她老公也加班或出差,就把孩子寄放在亲戚家,等她采访完再去接回家。她开玩笑说:“真的是举全家族之力在带娃。”

  丈夫吴先生深知戴懿的不易,孩子小的时候,早上6点就起床了,他就把孩子带去客厅,让戴懿继续睡。晚上戴懿写稿,他就主动去冲奶粉、换尿不湿。下班回家,他也不玩手机,全身心陪孩子,让戴懿安心写稿。“老婆很支持我的事业,我也必须支持她。”吴先生动情地说。

  (记者 林珊)

  既能一手哄娃

  还能一手校对

  苏元坤工作之余乐当“贤内助”,特别感激父母的付出

  

  

  【出镜人物】

  苏元坤 校对

  二娃:女儿4岁,儿子1岁多

  【感言】

  很感激妻子的理解和支持,我觉得非常幸运。同时,我也很感谢父母的付出和支持,让我和妻子更加坚定了共同面对困难、抚养孩子的决心。

  苏元坤已经入行14年了。近年来,随着媒体融合的快速发展,他肩上的担子又多了一分。他不仅要负责报纸版面的校对,还要负责晚报微信公众号的校对工作。

  尽管任务比以前更繁忙,但是苏元坤积极适应媒体转型趋势,主动学习新知识,所以对新媒体校对工作越来越驾轻就熟。值得一提的是,即使遇到只是转发的新闻,他也不迷信权威媒体,时刻都绷着一根弦,有时会从中挑出一些差错。

  工作上的驾轻就熟,让苏元坤在工作之余乐当一名“贤内助”。他的妻子梁雅芬是翔安实验学校六年级的数学老师兼班主任,班级事情繁多,每天早上7点50分赶到学校,傍晚又有延时服务,即使女儿的幼儿园就在学校附近,她都无法准时去接送。因此,如果轮到上新媒体班,有时在家办公,苏元坤便负责接送孩子上下学。不过,由于新媒体讲究时效性,所以他练出了一手哄娃,一手快速仔细校对的本领。

  苏元坤的同事也都很体贴,考虑到他住在翔安澳头,如遇台风天桥隧封闭或孩子生病,住在岛内的同事都主动替他顶岗。他说,互帮互助的事情在晚报内处处可见,感觉特别温馨。

  尽管因为孩子和工作,夫妻两人有时忙得焦头烂额,但是他们不后悔,他们相信这一切都只是暂时的,因为生二宝是他们两人的共同选择。何况苏元坤的父母也给予他们很大的帮助,对此,妻子梁雅芬说:“很感激公公婆婆,特别是婆婆,毅然决然地停下手头的生意,全职帮他们带娃。”

  (记者 戴舒静)

  带娃跑田间地头

  练就写稿新技能

  颜梅丽喜欢陪伴孩子,但更多的时候是孩子陪着妈妈写稿

  

  

  【出镜人物】

  颜梅丽 记者

  二娃:大宝7岁,二宝3岁

  【感言】

  记者是一份艰苦却很有温度的职业,因为这份职业,我有机会见识到更广阔、更精彩的世界,也能把社会中更多的美好传递给读者。

  今年已是颜梅丽当记者的第8个年头。作为厦门晚报社驻同安站的记者,她始终坚守在这片既熟悉又热爱的故土,用笔尖和镜头记录下了这座千年老城蓬勃发展的故事,呈现出一篇篇接地气、有温度的新闻作品。

  2020年二娃出生后,颜梅丽的工作生活悄然发生转变。为了节省时间,她将留了十几年的长发剪短;为了平衡家庭与工作,她在不知不觉间掌握了许多“新本领”。

  刚入职的时候,颜梅丽喜欢在安静的地方写稿,不喜欢有任何打扰。自从有了二娃后,颜梅丽开始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写稿,每次都会带电脑出门,在送孩子上补习班后,在带孩子到医院候诊时,在陪孩子写作业时……只要一有时间,她就抓住机会在一旁码字。

  “以前在嘈杂的环境写稿,一点也没有办法专心。后来发现时间不够用了,只能利用一切时间来写稿,慢慢地居然可以在任何环境下开始写稿。”颜梅丽说。

  除了有随时随地写稿的新本领,还有带娃采访的新体验。有一个周末,颜梅丽临时接到采访任务,当时只有她一人在家照看二娃,她二话不说,带着二娃就往农田里跑。到了现场,颜梅丽把二娃放在田边玩耍,自己去与农民交流,最终写下一篇春耕报道。孩子体验了田间的乐趣,颜梅丽也完成了采访任务。

  现在,颜梅丽与孩子的相处更多的是互相陪伴。大娃正在上小学,她下班后经常带着大娃一起到图书馆,大娃在一旁写作业,自己则在埋头写稿。有时大娃早早把作业写完,就乖乖坐在一旁看课外书,等妈妈写完稿子再一起回家吃饭。

  “不知道的说是妈妈陪孩子写作业,其实更多的是孩子陪着妈妈写稿。为了早点带她回家吃饭,效率也会提高许多。”颜梅丽说。

  对于爱人,颜梅丽更多的是感激。知道记者职业的辛苦,她的爱人有空就会给颜梅丽当司机,送她去采访,让她可以在车上多休息。知道记者需要长期伏案写稿,他就买来有利于肩颈放松的办公用具、按摩仪等。

  (记者 陈万泉)

  妈妈创作漫画

  萌娃现场点评

  刘哲姝闲暇时喜欢用画笔记录孩子们的童言童语

  

  

  【出镜人物】

  刘哲姝 美术编辑

  二娃:大宝9岁,二宝7岁

  【感言】

  我很庆幸拥有这两个小家伙,他们不仅没有埋怨过我,反而让我有更多时间投身我所热爱的事业之中,他们也是我工作的动力源泉。

  刘哲姝是一名美编,从事排版设计、给新闻报道配漫画,她的作品为报纸增添一份“阅读美”。

  “妈妈,你为什么要画这个小人?”“妈妈,这幅画的颜色不好看”……如果在家中工作,刘哲姝一定会被自家娃点评,这甜蜜的烦恼让她总是忍俊不禁。无法专心工作的她,只能尽可能将工作在单位完成。

  美编的工作没有严格的工作日与周末之分,由于每周周末都至少上一天班,刘哲姝能陪伴孩子的时间并不多,更是少有机会参加学校开展的周末亲子活动。不过,两个孩子却从来没有埋怨过妈妈,反而会说:“妈妈每天都在画画,我很喜欢妈妈的工作。不过这份工作也挺辛苦的,妈妈辛苦了。”

  家中两个男孩,大概率会让家里变成“星际战场”,可在刘哲姝家中,却从没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两个孩子,虽然偶有拌嘴,但从不打架。相反,年纪相仿的两个孩子互为玩伴,再加上家中老人的陪伴,孩子们倒也其乐融融。

  虽然陪伴的时间少了,但刘哲姝还有小技巧“笼络”孩子——夸娃。“这是谁家的孩子,这么听话,这么乖,都不需要妈妈操心。”“那是因为我是你生的呀。”互夸“彩虹屁”,让母子三人的内心都充满着甜蜜。

  绘画是刘哲姝的专业,工作之外,她也会拿起画笔记录下孩子们的童言童语。慢慢地,她也发现,稚趣的语言越来越少,孩子正在逐渐长大。“突然一天,孩子不再那么需要我,那一刻,我也会有些后悔自己没有在孩子黏我的时候,花更多的时候陪伴他们。”她感慨道,“当然,我喜欢美编这份工作。每次当孩子翻阅报纸看到我的画,他们可以从中了解妈妈的工作,同时还能得到孩子的赞美。我想这也是我的职业成就感之一。”

  (记者 匡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