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典型报道 讴歌伟大时代

来源: 《新闻战线》 发布时间: 2024-05-08

  做好典型报道 讴歌伟大时代

  耿建扩

  作者简介:光明日报河北记者站站长,2011年被中宣部授予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2018年荣获第十五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2021年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2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多年来,作者以高度的新闻敏感和敬业精神,采写了一批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的重大典型,作品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

  先进典型是时代的标杆,群众的榜样,体现时代精神,引领时代前行。宣传贯彻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方针政策,就要着力在发现典型、选树典型上下功夫。通过选树先进典型,做好正面宣传,讴歌伟大时代。

  多年来,我独自或与其他同志一道,采写了一批先进典型,唱响了主旋律,传播了正能量,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反映这些重大典型先进事迹的作品8次获得中国新闻奖,本人也荣获第十五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还被授予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抓时机把节奏,体现时度效要求

  2014年1月初的一天下午我去河北白洋淀采访,路上得知河北保定学院有20多名毕业生相继在新疆且末县扎根支教,觉得很有新闻价值,当即改变行程,去往保定学院。在学校的会议室,校领导向我介绍了该校毕业生在且末县的支教情况。如果只是20多人、一个县,似乎单薄了些。

  我又深入问询:“其他地方还有没有咱们的毕业生?”“有,在新疆和静县也有,在新疆二师也有。”我接着再问:“在西藏有没有?”回答是肯定的,我便再问:“西部省份还有吗?”回答:“贵州、重庆、四川、云南都有。”我喜出望外,支教人数初步统计有近百人。保定学院毕业生这个群体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事迹非常可贵,很有典型示范意义,对西部地区发展意义重大。采访持续到深夜,交谈中,一个个生动感人的形象浮现在我的眼前。他们像戈壁红柳、似沙漠胡杨、如高山雪莲,十几年来扎根西部大地,让青春焕发出别样精彩。

  很快,通讯《安放西部的青春和梦想——保定学院近百名毕业生扎根边疆教书育人》在光明日报一版刊发,这篇通讯甫一见报,便得到有关领导和读者的好评,认为光明日报对河北保定学院毕业生扎根边疆、坚守艰苦一线、倾心教书育人的报道,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爱国奉献、勇担使命、自强不息的青春风采,是传播正能量的好文章。随后光明日报又连续推出这一群体系列报道。当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给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新华社在有关通稿中强调“他们的事迹经光明日报报道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篇通讯当年获得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三等奖。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这一重大典型的示范意义是长久的,从我们最先推出至今,中央和地方各大媒体的报道还在持续。有关这一典型的电影和话剧等艺术作品也不断涌现。

  与保定学院西部支教优秀毕业生群体一样,一个先进典型的涌现往往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2014年我们推出的塞罕坝三代造林人先进群体就有这样的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2013年年底,我去河北承德市采访该市文化产业情况,与市委领导交谈时,说到塞罕坝的百万亩林海,并探讨能否把塞罕坝作为典型进行报道。我曾经到访过塞罕坝,这里是“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鸟的天堂、云的故乡”,我被这里的绿色深深震撼。在国家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塞罕坝的生态文明建设样板意义尤其凸显,推出这样的典型恰逢其时。

  我决定深入采访报道塞罕坝造林人的感人事迹和巨大成就。在采访过程中,当地同志希望重点报道当代塞罕坝林场人,我觉得,几代人都应写,重点是第一代和第二代,他们爬冰卧雪,植树造林,艰苦奋斗,奉献牺牲,他们的事迹最感人。时代需要这样的典型。于是,经过多次长时间的采访,我们先后完成了《河北塞罕坝林场三代人同土地沙化顽强抗争,造就中国高寒沙地生态建设绿色奇迹》《塞罕坝之歌》等稿件,并于2014年年初刊发。

  当年4月28日,中宣部授予塞罕坝林场“时代楷模”称号,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塞罕坝林场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多家中央媒体相继对塞罕坝林场先进事迹进行报道,在全国形成了向塞罕坝林场先进集体学习的热潮。后来,塞罕坝林场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光明日报也因此荣获联合国“全球防治荒漠化——文化交流与社会责任”主题论坛绿色文化先锋奖。

  新闻争一日一时之先,好新闻是抢出来的。我曾经在晚上10点钟获得一条新闻线索:邯郸市临漳县青年农民工王俊旺舍身救人,车下遇难。这时候赶去邯郸临漳采访,时间已来不及,第二天再去采访,又担心落在其他媒体之后。怎么办?立即电话采访!我打通了县乡村各级干部的电话,打通了王俊旺的亲属和生前工友的电话,王俊旺舍身救人的主要事实和细节在我心中清晰呈现。当晚写稿的同时,向值班领导报告,预留了版面。夜里1点,稿子发回报社,赶在所有媒体之前报道了王俊旺的英雄事迹。报道引起轰动,河北省委多位领导作出批示,对王俊旺的事迹给予高度肯定。后来,“最美农民工”王俊旺被省政府评定为烈士和全国见义勇为英雄。

  选树先进典型要把握时机,有时并非越快越好,适当缓发也能更好地服务大局。2017年上半年,我的邮箱收到一份退役军人吴洪甫的事迹材料,他保守国家秘密,隐姓埋名数十载,安居穷乡僻壤,助人为乐热心公益,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他的高风亮节很值得弘扬。当时我并没有急于宣传报道。一年后,随着形势的变化,退役军人待遇问题广受关注,我觉得很有必要在全社会树立老英雄吴洪甫这样不计个人得失,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正面典型。于是,采写了《入伍后屡立战功 退伍后守口如瓶 老兵吴洪甫军人本色永不褪》和《老兵本色——记隐姓埋名37年的一等功臣吴洪甫》等稿件,引起很大社会反响。2018年12月,中宣部、退役军人事务部决定授予吴洪甫“最美退役军人”称号。2019年7月,吴洪甫被表彰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

  掘主题寻本源,提炼典型的精神特质

  在河北正定塔元庄村史馆,展陈着一张2016年8月24日的光明日报,塔元庄村党委书记尹计平说,光明日报头版《三十年回望塔元庄》这篇报道有历史,有现实,写得最透彻,符合塔元庄发展实际,老百姓都喜欢看,具有保存价值。

  2016年6月下旬,我接到采访报道塔元庄的任务。时值盛夏,冒着酷暑五进塔元庄,与当地干部群众深入交谈,夜间学习研读,深入挖掘分析,努力探寻这个村子快速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找到了塔元庄村发生巨变的奥秘所在。

  《三十年回望塔元庄》这篇通讯深刻反映了塔元庄村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沿着总书记提出的“半城郊型”经济发展路子,开创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局面。这篇通讯可以说是在为农村改革发展立传,为当代中国农民立传,一发表就引起社会的巨大反响,当日即有60多家中央主流和商业网站转载,全网点击量数百万。

  专家学者对这篇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肯定。专家学者撰文指出,这是一篇注重将党的意志与人民的呼声紧密结合、将历史记忆与时代召唤紧密结合、将时代重大主题与多元表现手法紧密结合的好文章。读者纷纷发声,认为这篇报道有导向、有特色、有温度、有情怀,是一篇扎根泥土、叩问历史、反映当今时代主题的好作品。这篇作品荣获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调查类报道二等奖。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要提升自己的新闻敏感,炼就一双发现美的“火眼金睛”。

  

  2012年初,作者耿建扩(右)在河北省邢台市“援疆好医生”余文丽家中采访。

  有一次去正定采访时偶然获悉一条很有价值的线索:正定有户人家,从荣国府建成开放,就在荣国府附近开小吃摊,伴随着正定旅游业的发展,凭着一家人的勤劳热诚,生意越做越大,家境越来越殷实,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开创的“旅游兴县”战略已经福泽这家祖孙三代。在正定,这样的人家并非个例。于是,我利用闲暇时间,来到这家人开办的酒楼采访,了解到大量鲜活的创业细节,我以这家人的生活变迁为主线,采写了通讯作品《正定人家》,总编辑王慧敏精心修改,并要求尽快在一版头条刊发。2021年10月22日,这篇通讯在光明日报发表后,引起良好社会反响,河北省委领导为这篇作品点赞。一位资深专家说:“这篇文章小切口、大主题,鲜活生动,好久没看到这样的好文章了!”还有专家评价此文:大道之行立足世情冷暖,贯通人间烟火。一时间,这篇文章在正定人的朋友圈中广泛传播,一些老干部还赋诗称赞。澎湃、上游新闻、新浪网、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平台转发。

  作为新闻记者,我们在采写先进人物时,更要注重提炼人物的精神特质。河北农大教授李保国,深入太行山区30余年,帮助10万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他肤色黝黑、衣着朴素,常年与农民群众摸爬滚打在一起。采访时,当地农民告诉记者,“李保国与我们在一起时,你分不出谁是教授,谁是农民。”当我们多次听到这样的感叹时,联想到李保国教授的人品性格和理想追求,很快就提炼出了这一典型人物的精神特质:“把我变成农民,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围绕这一精神特质和知识报国主题,我们采写刊发了《河北农大教授李保国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一位知识分子的人生坐标》等重头稿件,引发良好社会反响。此后,许多媒体在报道李保国时,都沿用了我们提炼的“把我变成农民,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这一主题。后来关于李保国的许多文艺作品,也是把这句话作为贯穿始终的主题主线。

  习近平总书记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要学习李保国同志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2016年6月28日,中共河北省委与光明日报社在石家庄联合举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 学习弘扬李保国精神”座谈会。光明日报围绕这一主题连续多日深入报道,在全国形成学典型的良好舆论氛围。

  强共识成合力,让典型深入人心

  一个先进典型能够成功推向社会,除了一线记者反应敏捷、迅速发现并采写新闻外,离不开后方编辑部和报社领导的大力支持。2011年3月31日,我的邮箱收到一篇由承德市委宣传部发来的通讯稿,讲述了河北农大果树9301班一群毕业生连续15年默默资助照顾病逝同学父母的感人故事。我随即与承德市委宣传部、河北农大宣传部等单位联系,核实完善后,通讯定名为《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在向报社的推荐附言中写上:“希望少压缩,不惜版面刊登。”当晚值班的记者部领导阅后当即向深度报道版主编推荐。主编阅后认为很有价值,准备撤下已经备好的版面头条,突出刊登这篇通讯。但是版面头条发生变更,需要向时任副总编辑何东平报告并送审。

  何东平副总编辑看到这篇稿件后,连夜精心修改达20处之多。何东平同志认为这篇通讯发在大视野版头条仍不够突出,应该上头版头条!此时已是晚上10点多,他没有犹豫,当即向时任总编辑胡占凡建议,撤换白天已定好的头版头条,改上这篇通讯。胡占凡总编辑看到这篇通讯后,迅速采纳了这一建议。东平同志放下其他工作,亲自撰写评论员文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诠释》,把这篇通讯的主题挖掘得更高、更深。

  第二天,这篇通讯在头版头条见报,引起巨大轰动。随后,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河北日报等各大主流媒体全文转载了这篇通讯。为深入挖掘这一重大典型背后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4月8日,光明日报联合河北省委宣传部等单位在河北农业大学召开“‘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座谈会”,并连续10多天推出这一典型系列报道,产生了良好社会反响。推出这一先进典型,是有关部门和单位、中央和地方媒体多方面群策群力的结果。

  这一系列报道获得了中国新闻奖,河北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这一典型事迹创作的话剧和广播剧也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这一典型在全国唱响后,文中主人公的生活状况得到很大改善,先进群体代表性人物得到提拔重用。河北农大党委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河北省对这个典型十分珍视,在全省两度组织典型事迹巡回报告会。

  一个合格、成熟的新闻工作者,应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断地学习新闻业务知识,学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明了一个时期的宣传工作重点。

  2010年春节前夕,石家庄日报一批退到二线的老编辑、老记者,联合社会上一些老党员、老干部、老法律工作者组成了河北省博客圈,这个博客圈又联合其他一些有影响的博客圈,共同开展迎新春联谊活动。活动中的一个环节,是联合签署博客圈自律公约,通过加强自律,净化网络环境。当时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大力整顿网络环境,这一新生事物生逢其时。我及时采写了消息《国内首个博客圈自律公约在石家庄诞生》,这篇消息引起很大反响,光明日报连续多日对这一新生事物深入报道。河北省博客圈的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由这篇消息引发的系列报道,荣获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二等奖。

  多年来,我们采访报道过的单位和个人,有的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全国青年五四奖章、时代楷模等荣誉,有的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还有隐藏功名的老英雄从默默无闻到应邀登上国庆观礼车……每每想起这些,作为新闻工作者,我备感欣慰和自豪!